你的常識不是我的常識

--

亞里斯多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什麼是「常識」?是「明天太陽一定會升起」還是「所有人類生而平等」是常識?

前兩天看了這篇論文(一般版簡易版),加上之前的幾篇論文(整瓶不搖半瓶搖查核效應),開始比較懂得「認知偏誤」是怎麼產生的了。

我們過去以為有所謂的「常識」,其實它的範圍相當狹窄(至少比我們以為的要窄得多),所以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看來,會有天差地別的結論。
這個研究發現,常識的認定與年齡、性別無關,而是與能否理解他人情緒狀態(或者可說是同理心?)的能力的能力來決定。

所以我們會有人覺得「是他爸爸自己要去當礦工啊」的這種言論,或是「何不食肉糜?」那樣的問句。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多溝通。

我自己在後山二十多年,看到當台北的高中生可以享受補教名師現場教學,而花蓮的高中生只能看影片,而這還是花蓮市,你就可以知道城鄉落差有多大了。

另外一個要呼籲的是,雖然所謂的liberal(自由派)好像主導了話語權,但是這個社會的許多人基本上還是比較保守的。

就像《阿共打來怎麼辦》裡面說的:近年進步派輒以政治正確封殺反對意見,其實非常危險,這等於讓保守派的觀點找不到出口,更容易形成陰謀論。這些保守觀點的人並不是消失,而是仇恨在心中蔓延。

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當有人發表了政治不正確的言論時,就會有網友嘲笑、諷刺,這對那些人來說是沒有用的;他們只會不再在網路上貼文,但不代表他們就認同那些嘲笑他們、諷刺他們的網友。

等到選舉的時候,這些人就會用選票來教訓那些嘲笑、諷刺他們的人。我想我們已經看到足夠的例子了。

--

--

葉綠舒 Susan Yeh
葉綠舒 Susan Yeh

Written by 葉綠舒 Susan Yeh

黑手老師、科普作者、資深書蟲 Educator, popular science writer and bookwor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