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樹與叛艦喋血記

葉綠舒 Susan Yeh
11 min readApr 27, 2018

--

未成熟的麵包樹果實,據說是印尼品系。圖片來源:Wiki

小學的校園裡有幾株麵包樹。第一次聽到它的名字的反應當然就是:「它會長麵包嗎?」當時得到的答案是,麵包樹的果實形狀的確有些像麵包,也的確可以吃;但因為它是熱帶的植物,台北太冷了,不會結果。

當時聽到了覺得有點懊惱,原來台北太冷了啊;不過也吸收了新知,原來植物會不會結果也跟溫度有關。

多年以後「學成歸國」到花蓮任教,學校餐廳夏天有時會出現一些有黃色果肉、裡面還有白色的種子的蔬菜湯。我不怎麼愛那滋味,卻好奇到底是什麼植物的果實?在地的同事告訴我,那叫做「巴吉魯」,也就是麵包樹的果實。

花蓮的夏天總是不缺「巴吉魯」,市場裡也有人在販售;有庭院的人家有些院子裡就有一兩株麵包樹,果實成熟了採下來削皮煮湯,是不可或缺的在地風味。有些人會收集麵包樹長不大的果實,用來燃燒驅蚊,據說比蚊香還有效;對於具有「捕蚊燈」體質的我,因為家裡沒有種麵包樹、加上長年有鼻子過敏的問題,雖然校內也有麵包樹,即使看到校園的地上躺著「天然蚊香」,還是不敢撿回家去體會體會,深怕蚊子還沒薰到已先把自己的鼻子給薰壞了。

麵包樹(Breadfruit tree,Artocarpus incisus (Thunb.) L.f.)是桑科波羅密屬的多年生大型喬木,種植後2–6年開始開花結果,花為單性花,雌雄同株;果實是多花果,每個果實包含30–68朵雌花,可食部分為假種皮。果實常在果皮轉為褐色時採收,兩三天後果實就會變軟、通常採收後五天到一週內食用是最好的。麵包果可以冷藏保存二到三週,但溫度若低於攝氏12度則會凍傷[1]。

目前的研究認為麵包樹源自大洋洲新幾內亞、馬來半島、與西密克羅尼西亞[2],[3]。台灣的麵包樹原生於蘭嶼,後來傳播到本島[4]。在蘭嶼,麵包樹稱為“chipogo”,因木材堅韌而質輕,達悟族人用於製作船首、船尾板、坐墊,及住屋用的宗柱、主屋之踏腳板與木笠、木盤等用具,而分泌的乳白色汁液具黏性,往往被當地人用作粘接劑[5]。

麵包樹的果實雖然可食,但達悟族較少食用;在台灣東部一帶的阿美族與太魯閣族有食用麵包樹果實的風氣,當地麵包樹稱為「巴吉魯」(Pacilo),經常拿來和小魚乾一起煨煮成湯[6];阿美族人認為有田有家的人要種植麵包樹[7]。

由於麵包樹的樹幹是重要的木材、樹幹的乳汁可作為黏著劑、果實又可以吃,對於太平洋群島居民來說,是很重要的植物[8];因此在一萬年前的「南島語族擴張」中,不論他們乘船到哪裡,總是帶著家畜(雞、豬)以及麵包樹的種子與構樹(paper mulberry tree,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一名鹿仔樹)的枝條。因此,這兩種植物在太平洋各群島上是常見的風景。

第一個看到麵包樹的歐洲人應該是佩得羅‧費爾南德斯‧德‧基羅斯(Pedro Fernandes de Queirós,1565–1614)。他在《佩得羅‧費爾南德斯‧德‧基羅斯從一五九五年到一六0六年的遠航見聞》中提到他在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 Islands)看到當地「村子前面的空地有一些樹,樹上長出跟嬰兒頭部大小雷同的果實」;同時他也提到當地人稱呼麵包樹為「白色食物」(澱粉類)。比他晚將近一百年的威廉‧丹皮爾船長(Captain William Dampier,1651–1715)在他1699年的《新環球航海記》中也提到關島(Guan)的麵包樹,還提到可以烤來吃,「果肉猶如剛出爐的麵包」[9](但不清楚麵包樹的名稱是否與他有關)。

雖然麵包樹的果實可以生吃或烤熟了吃,太平洋群島上最常見的吃法應該是將麵包果放在鋪了葉片的坑洞內發酵成「果醬」。據說這樣做成的果醬可以存放二、三年,成為各地重要的儲糧;由於太平洋群島夏季多颱風,在沒有冷藏設備的時代,可以久儲的食物成為颱風後重要的緊急糧食[10]。

到了十八世紀,太平洋群島上隨處可見的麵包樹,突然搖身一變成了「神奇糧食」。當時英國已在加勒比海上的牙買加(Jamaica)建立殖民地並使用奴隸作為勞力,由於奴隸需由非洲運送過去,使得他們努力尋找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生產力的食物。在1769年與庫克船長(James Cook,1728–1779)乘「奮進號」(Endeavour)到達大溪地(Tahiti)的班克斯(Sir Joseph Banks,1743–1820)在當地看到了麵包樹,由於麵包樹的果實約有四分之一為澱粉、在熱帶地區又長得很好[11],使班克斯與牙買加農場主愛德華茲(Bryan Edwards,1743–1800)認為麵包樹可能是解決奴隸營養問題的解答[12],[13]。於是在1787年,英國皇家科學院派遣由威廉‧布萊(William Bligh,1754–1817)擔任船長的邦迪號(HMS Bounty)前往大溪地收集麵包樹並帶到加勒比海群島種植。為了這個目的,邦迪號還有一位隨船的植物學家大衛‧尼爾森(David Nelson)[14]。

原訂於8月16日出發的邦迪號,因為一連串的延遲,最後來不及照原訂計畫通過合恩岬(Cape Horn),改由好望角通過;等邦迪號終於在1788年的10月底到達大溪地時,為了要確保帶走的麵包樹種的活性,邦迪號在當地停留了五個月。在這五個月中,包括弗萊徹‧克里斯蒂安(Fletcher Christian)等船員們都與當地女性建立了私人關係。

在1789年4月初,邦迪號開始她的回航;4月28日早上5點15分,船上發生叛變。以克里斯蒂安為首的一群船員,因為無法忍受布萊一路以來的高壓管理、加上想念大溪地的生活,決定鋌而走險。

叛變的結果造成包括船長、尼爾森及其它17名船員被趕下船,在海上漂流了三個月之後,終於在7月12日到達帝汶島西部的葡萄牙屬地古邦(Kupang)。雖然古邦當地的葡萄牙人提供了許多援助,尼爾森卻在到達當地幾天後死於「發炎熱」(inflammatory fever)[15];而參與叛變的船員們則在返航大溪地後分為兩群,其中一群於1791年向前來尋找他們的潘朵拉號(HMS Pandora)投降,被帶回英國受審;另一群則在克里斯蒂安的率領下於1790年抵達皮特凱恩島(Pitcairn),直到1814年才被兩艘英國戰艦發現,當時包括克里斯蒂安在內的大部分船員均已死亡[16]。

船長布萊在1790年返回英國後,在1791–1793年再度出海到大溪地取得麵包樹,並將它們帶到牙買加;但這個努力最後被證明是徒勞無功,因為奴隸們不愛麵包樹果實的味道,拒絕吃它[17],[18]。

以後見之明的眼光看來,不免覺得勞師動眾只為了營養價值並不特別高的麵包果(除了27%為碳水化合物以外,麵包樹的果實大部分是水,還有維生素C[19])未免太小題大作;但在當時任何來自美洲或亞洲的作物、香料,如甘蔗、菸草、番薯等,幾乎都曾被認定為具有神奇的療效。這樣的現象與現代科學的發展與否似乎也沒有太多相關:看看台灣這幾年曾喧騰一時的巴西蘑菇、近年蔚為熱潮的奇亞籽等,不也都是很好的例子嗎?只是因為全球化的關係,我們不再需要派人跋山涉水罷了。大概就只能說,人們對來自遠方的事物總有著許多不切實際的誇大想像,只需要再提供一點點細節,就可以成為具有神奇療效的「草藥」了!

在為了取得麵包樹的過程中發生的邦迪號叛變事件,後來一再地被改編為電影;其中1962年由馬龍‧白蘭度飾演克里斯蒂安的版本,還為了電影重新造了一艘邦迪號。電影殺青後,新邦迪號巡迴世界供人參觀,也提供想搭乘帆船的人上船過過癮。在2012年10月29日,新邦迪號遇到了珊迪颶風,十六名船員不得不棄船[20]。其中十四名船員生還,但船長羅賓‧沃爾布里奇(Robin Walbridge)與船員克勞婷‧克里斯蒂安(Claudene Christian,1970–2012)卻不幸喪生。而克勞婷竟然是當年叛變首腦克里斯蒂安的曾曾曾曾曾孫女,除了巧合以外(克勞婷是自願參加的),真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了[21]!

[1] V. E. Rubatzky and M. Yamaguchi. World Vegetables: Principles, production, and nutritive values. 2nd ed. Chapman & Hall. ISBN 0412112213. P. 273

[2] Zerega, N. J. C.; Ragone, D. & Motley, T.J. (2004). The complex origins of breadfruit (Artocarpus altilis, Moraceae): Implications for human migrations in Oceania.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91 (5): 760–766. doi:10.3732/ajb.91.5.760. PMID 21653430.

[3] V. E. Rubatzky and M. Yamaguchi. World Vegetables: Principles, production, and nutritive values. 2nd ed. Chapman & Hall. ISBN 0412112213. P. 272

[4] 鍾明哲、楊智凱。台灣民族植物圖鑑。P.336–7。晨星出版。ISBN 9789861775906。

[5] 楊宗愈。麵包樹(下)。環境資訊中心。(https://goo.gl/wCK6HC)

[6] 2011/9/15。彭昱融。巴吉魯:麵包樹的好滋味。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s://goo.gl/dz1M6r)

[7] 鍾明哲、楊智凱。台灣民族植物圖鑑。P.336–7。晨星出版。ISBN 9789861775906。

[8] 賈德‧戴蒙。2006。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時報文化。ISBN 9571344281。P.339

[9] 克萊兒·考克·斯塔基。2016。那些異國玩意兒。遠足文化。ISBN 9789869346382。P.172–174

[10] 賈德‧戴蒙。2006。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時報文化。ISBN 9571344281。P.340

[11] USDA Full Report (All Nutrients): 09059, Breadfruit, raw (https://goo.gl/VDmJzJ)

[12]克萊兒·考克·斯塔基。2016。那些異國玩意兒。遠足文化。ISBN 9789869346382。P.172

[13]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2012。食物的歷史。讀書共和國。ISBN 9789866723759。P.293

[14] Quanchi, Max (2005).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Discover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acific Islands. The Scarecrow Press. ISBN 0810853957. p. 192.

[15] St. John H. 1976. Biography of David Nelson, and an account of his botanizing in Hawaii. Pac Sci 30(1): 1–5.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6] Alexander, Caroline (2003). The Bounty. London: Harper Collins. ISBN 978–0–00–257221–7.

[17]克萊兒·考克·斯塔基。2016。那些異國玩意兒。遠足文化。ISBN 9789869346382。P.172

[18]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2012。食物的歷史。讀書共和國。ISBN 9789866723759。P.294

[19] USDA Full Report (All Nutrients): 09059, Breadfruit, raw (https://goo.gl/VDmJzJ)

[20] 2012/10/29. Bounty crew member found dead, captain still missing. CBS news.

[21] 2012/10/30. Sandy’s Bounty victim was descendent of man who led famous mutiny. The Telegraph.(https://goo.gl/QQYD4J)

--

--

葉綠舒 Susan Yeh

黑手老師、科普作者、資深書蟲 Educator, popular science writer and bookworm.